田野芳菲,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辣美椒甜蔬菜基地,翠绿的嫩叶间挂满火红的辣椒。“85后”新农人肖胜蓝面露自豪:“我这辣椒不一般,能熬过冬天。”
肖胜蓝种越冬辣椒,缘于母亲过年时在厨房的一句唠叨:“没有好的辣椒,这菜怎么炒都不好吃。”
辣,是湘菜的灵魂。辣椒喜温怕冻,过去,湖南本地辣椒春种夏收。天气转凉之后,要依靠外省的辣椒来满足湖南人的味蕾。
2025年2月6日,贺小贞在湖南省宁乡市肖胜蓝家庭农场采摘辣椒。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2009年,肖胜蓝从高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宁乡市花明楼镇,发展蔬菜种植。最初他沿用父辈的方法,根据时令来种菜,品种超过一百个。随着人工、土地等成本的增加,他发现精力投入得越来越多,效益却不见起色。妻子贺小贞放弃了稳定的工作,返乡支持爱人的蔬菜事业。
母亲无意的唠叨让他们发现了“商机”,2014年8月,夫妻俩开始尝试种植越冬辣椒。“利用大棚保证生长温度,实现夏种冬收,是否能填补本地新鲜辣椒的市场空白?”肖胜蓝琢磨,“做过一些调研,当时湖南没有越冬辣椒规模化种植的经验,我们想摸着石头过河。”
在农业专家的帮助下,夫妻俩选取了一些耐寒的辣椒品种,半信半疑地将秧苗移栽进大棚里。“我俩异想天开,没和村里的人讲,也怕别人笑话。”贺小贞笑着说。
用肖胜蓝的话说,第一年的尝试“成功了一半”——辣椒是有了,但品质和产量不及预期。这没有动摇夫妻俩的决心。不断尝试品种优化、改善通风设施、采用多层覆膜保温……几经折腾,他们摸到一些“挂果保鲜”的技术窍门,辣椒品质越来越稳定。
2025年2月6日,肖胜蓝(右)、贺小贞在湖南省宁乡市肖胜蓝家庭农场采摘辣椒时拍摄视频。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两人忘不掉2017年春节前的日子,辣椒销售的火爆出乎意料。“我们下午2点赶到长沙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已经有一群菜贩子在等我们。”肖胜蓝说,“车刚停好,就有人来拉车门拿货。只敢开一道车门,一人收钱,一人递货。”
喜悦没持续太久,挑战接踵而至。2017年夏天,洪水把蔬菜大棚尽数冲垮。水退之后,夫妻俩望着辣椒苗损失殆尽,心里堵得慌。“当时肖胜蓝拉着我的手往前走,说大不了从头开始。”贺小贞回忆。
2018年初,正值辣椒销售火爆,霜冻天气悄然降临。没有任何心理准备,贺小贞一早掀开卷帘,看到辣椒冻成了半透明的样子,眼泪唰一下流了出来。一夜损失八成辣椒,那一刻她真想放弃。
挣扎、彷徨、不甘……年轻的夫妻擦干泪水,重整旗鼓。以后每逢入冬,他们都会准备几千斤的木炭,随时在大棚里生火抗寒。“把该踩的坑都踩遍了,晚上睡得踏实。”肖胜蓝的眼里多了一份从容。
2025年2月6日,贺小贞(左一)在湖南省宁乡市肖胜蓝家庭农场直播销售辣椒。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随着长沙市农业部门组织短视频创作和电商培训,他们尝试在短视频平台卖辣椒,第一次就收获了101单的“开门红”。现在,他们每天坚持直播带货,考虑到天南地北的客户在口味上存在差异,于是将辣度分级,按照“脆香”“软香”“软糯”来注明口感。“辣椒外表看上去都差不多,标注得越详细,越方便顾客挑选。”肖胜蓝说,辣椒卖多少摘多少,没摘的辣椒留在田里。每天他们要尝一下各个品类,了解风味变化。
2025年2月6日,肖胜蓝(右)、贺小贞在湖南省宁乡市肖胜蓝家庭农场测试新种植辣椒品种的口感。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夜晚,蔬菜基地总是灯火通明。采摘、分选、称重、打包……夫妻俩和请的十几位村民要把当天的订单发走。“除了流转土地,我们还给乡亲们分红。一年下来临时用工超过2000人次。”贺小贞说,“去年光工资费用就超过100万,也是希望大家因为我们发展得好而受益。”
2025年2月6日,肖胜蓝在湖南省宁乡市肖胜蓝家庭农场的温室大棚内调试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创业十几年,肖胜蓝见证了蔬菜大棚的迭代升级。从父辈的小土棚到后来的钢架棚,再到刚建设好的水肥一体化智慧大棚,农业现代化让种植效率不断提升。“就拿揭膜、盖膜这个步骤来说,以前全靠人工手动,后来有了手摇卷帘机,现在手机APP上一键操作。”肖胜蓝说。
如今,夫妻俩经常受邀给职业农民培训班讲课,毫无保留地将越冬辣椒技术传授给种植户。“邵阳、娄底都有成熟的越冬辣椒基地,湖南辣椒正在走出去。”肖胜蓝对未来充满信心,“期待更多异想天开的年轻人回到乡村,他们可以跑得更快、更远。”
统筹:万方 袁汝婷 刘扬
记者:程济安
海报:易婷
编辑:陈凯茵